想知道你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,就好好回答这3个问题

体育365投注官网 📅 2025-10-01 06:12:01 ✍️ admin 👁️ 1693 ❤️ 561
想知道你这辈子到底想做什么,就好好回答这3个问题

钱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感,当这种安全感达到一定程度时,人们的工作动力就会减退,是特别明显的减退。

因此,想找你的内部动力,就需要把钱这个因素给剥离出去。你肯定听很多鸡汤提过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果钱不是问题,那你会做什么?”

这个提问似乎让很多人得到了“天启”:如果我财务自由了,我会做什么呢?

但是,问题就出在“钱不是问题”、“财务自由”上。

你让一个尚住在租房屋,或者每月还贷1万多的职场人士,去想象自己财富自由的样子,TA几乎无法想象,第一反应会是:“怎么可能实现,醒醒吧,工头催活呢。”

如果你执着地问他:你真想过财务自由之后你要做什么吗?他就会用一个含糊的回答塘塞你:“哎呀,当然是做我想做的事情啦,周游世界,买大房子,做公益。”

当人们已经被钱这个事折磨惯了,他们是想象不到“钱不是问题”是个什么场景的。

这个问题甚至还会开启他们的“抱怨模式”:为什么我现在不能干我想干的事,还不就是没钱闹的吗?!

所以,这个提问咒语对很多人都无效,它主要对已经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有效果。

那怎么办?

改成问这个问题:

“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,比如5000元。换句话说,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,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。那么你会做什么?”

“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,比如5000元。换句话说,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,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。那么你会做什么?”

这个问题丢出去就像子弹,很容易击中一个人。

我在自己的课程上把这个问题扔给大家,让大家给我回复,他们真的给我来了各种神回复:

“如果可以就去做国际导游,能去很多地方;如果不行的话就去做蛋糕师,因为喜欢。”

“我想做地图采集员,自己平时也喜欢看地图,与某张地图相关的一段历史、地缘政治或者人类学书籍里放的一张地图,我都能读很久。”

“好棒的问题,我会选择做老师。”

“如果可以就去做国际导游,能去很多地方;如果不行的话就去做蛋糕师,因为喜欢。”

“我想做地图采集员,自己平时也喜欢看地图,与某张地图相关的一段历史、地缘政治或者人类学书籍里放的一张地图,我都能读很久。”

“好棒的问题,我会选择做老师。”

“如果所有职业都一样,肯定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吧,我觉得我会去当画家,如果它算一个职业。”

“我会选择做一名图书管理员,原因是:下班即走,无需加班,也不用周末了还想着工作,随时看自己想看的书,不用和人社交。”

“如果所有职业都一样,肯定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吧,我觉得我会去当画家,如果它算一个职业。”

“我会选择做一名图书管理员,原因是:下班即走,无需加班,也不用周末了还想着工作,随时看自己想看的书,不用和人社交。”

请注意看这个回复:

“我想当清洁工,因为不用动脑,只要勤奋就好,没有心理压力和竞争,又有足够的能力胜任。”(点评:还真就有人愿意做清洁工,这就是这个问题牛逼的地方,此人想必是个整理控。)

“我想当清洁工,因为不用动脑,只要勤奋就好,没有心理压力和竞争,又有足够的能力胜任。”(点评:还真就有人愿意做清洁工,这就是这个问题牛逼的地方,此人想必是个整理控。)

所以,你知道这个问题的厉害了吧,它是一个自洽开放的咒语,能直接打到你内心深处的那个终极使命神兽上。

还有人说:“如果所有人收入都一样,那不就跟三十年以前大锅饭一样了吗?那难道是好生活?”

当然跟三十年前的大锅饭不一样,那时候,绝大多数人的收入确实一样,都是20块。但那时没法自己选择你要干什么,你的一生都是被选择的啊。

当你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,下一步你是不是会发现:

何必要等到所有人收入都一样才开始干这个事呢?

何必要等到钱不是问题才干这个事呢?

为什么不现在干这个事呢?

何必要等到所有人收入都一样才开始干这个事呢?

何必要等到钱不是问题才干这个事呢?

为什么不现在干这个事呢?

内在动力模式就启动了。

重复一遍问题:

“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,比如5000元。换句话说,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,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。那么你会做什么?”

“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,比如5000元。换句话说,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,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。那么你会做什么?”

好好回答。

长按扫码学习

方法二“子女”魔咒

这个方法对于为人父母者特别灵。

那会儿还是2009年,我跟几个同事出差,在火车上。有一位同事刚当上爸爸,然后就问我们:你希望你孩子以后做什么?

那时,我刚接受了一些生涯规划的观念,于是就说:“我觉得得问孩子吧,TA想干什么就干什么。父母总是会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到孩子上,我不想强加给TA什么。”

他说:“少装!你依然会对你的孩子有期望,那可是你亲生的啊。你总会对他有希望,总是不希望TA干些其他什么。”

我开始还挺抗拒,但设身处地一想,真是如此。

很少有人可以那么超脱,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想干嘛就干嘛。那种“超脱”的人,要么还没孩子,要么就有点装B。

我当时就是装B了。

我对我的孩子真的有希望,我希望TA有一门硬技能,以后靠这门技能吃饭,服务真正需要的客户。这样就可以不看上司脸色,不跪舔领导,不用靠什么“情商”、“沟通”这样虚头八脑的路数玩。而假如TA以后做管理、销售、营销这类靠软技能吃饭的活计,却是我不太希望的。

至于是什么硬技能,那倒确实看她个人喜好。

但是,你要明白,这不是我对她的希望,这是我,对我的希望。我只是把我对自己的希望,投射到了我的孩子身上,由TA带来某种延续。

所以,当一个妈妈或爸爸说不知道自己的理想,也不知道自己未来想做的是什么,我都会问一句:

“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?不希望TA做什么?”

这往往就是你的梦想,你的愿望。

甚至,当你能描述出这种期望的时候,你会发现,这背后依然有点“未完成事件”的魔咒。

你对孩子的期望,恰恰是你的未竟,或者你的缺失,只不过借由你的孩子完结。

妈妈期望孩子必须好好学习,往往是妈妈小时候学习成绩不好,然后在生活中碰了壁,所以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
而我的另一个来访者,却期望孩子好好玩,学习成绩一般无所谓。

我问他:“听上去你的家庭对你小时候要求很严啊?”然后他一下就觉得我读懂他了。

这种游戏很好玩,90后、00后们,当你高考报志愿的时候,你可以观察一下你家长的意图,如果他真的很强势,要你非按他的填,那你就知道能TA的梦想了或软肋了。

重复一遍问题:

“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?不希望TA做什么?”

“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?不希望TA做什么?”

方法三“十年阳寿”魔咒

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不少人都看了。

他说了这么一句话:

在过去33年里,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,自问:“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,我今天要做些什么?。”

在过去33年里,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,自问:“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,我今天要做些什么?。”

本来我想说:“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时,我都热泪盈眶。”但是实际上我的状态是:每当我听到这句话,我怎么都没哭出来。

如果这天是我最后一日,我的想法就很简单:跟家人聊天,然后看几部很爽的电影,到死。

啊,太不英雄了。

一部电影叫《遗愿清单》,是各种生涯规划点名要求必看的电影,讲的是俩得了绝症的老人,在化疗中,其中一个人在写“遗愿清单”,另一个人看到后觉得,既然这么脆弱,那我们还不如把这个“遗愿清单”实现呢。

于是他们就开干了,跳伞、飙车、去喜马拉雅、去最豪华的酒店爽……

我看了后觉得,难怪了,其中一个老人是土豪。我要是列这么一个清单,我不会被病弄死,我会绝望而死,因为每个目标都要花好多好多钱。

于是,我就突然想出来要问自己一个问题:

“如果你对阳寿只有一年,一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“如果你对阳寿只有一年,一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这个问题我也问过很多人,结果答案让我失望,因为几乎全部都是四个字,“多陪家人”。

不过没关系,我又把问题的版本增强了,如下: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三年,三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三年,三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我把这个问题扔出去问很多人,结果答案依然不太对劲,几乎都是两件事。

第一件事:多陪家人。第一件事是亲密关系话题。

第二件事:到处玩、到处作。第二件事则是个人体验话题。

他们普遍想法就是,我花一年时间陪家人,剩下的还有两年,那还工作个毛线,花钱各种买买买买,吃喝玩乐拉倒。

看来,还是时间设计得不对。

于是我又调节了几次时间。

最后发现,这个时间点是最有效点,如下: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十年,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十年,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”

各位请注意,是十年。

十年是最好的人生设计时间。

当你只有十年阳寿时,你会发现,除了“多陪家人”和“吃喝玩乐”之外,你至少还有7-8年时间,这些时间你必须要考虑干点什么——学点什么,创造点什么,为别人做点什么。

而7-8年这个时间,也恰恰是你可以作出设计的时间。

于是乎,答案开始丰富起来:

“我会学习写作,希望能写两本书籍。”

“我会继续做金融,考出cfa,能不能晋升到总监。”

“我会学习艺术设计,学成后去做画展策划。”

“我会学习心理咨询,边学边做。”

“我会在第一年跑个全马,然后学习健身体育,做个健身教练。”

“我会学习写作,希望能写两本书籍。”

“我会继续做金融,考出cfa,能不能晋升到总监。”

“我会学习艺术设计,学成后去做画展策划。”

“我会学习心理咨询,边学边做。”

“我会在第一年跑个全马,然后学习健身体育,做个健身教练。”

然后,我会邀请他们做出一个10年的大计划,把10年的事情分解到每个季度,写出那些需要大块时间做的事情。这样大家就发现,每天都有每天的价值,一分钟也不要浪费。

所以,这个方法的套路出炉:

第一步,把网络关掉,给自己一个小半天的时间

第二步,想象一下,10年以后的今天,你会无疾而终,你会干点什么,让自己这辈子没有遗憾?

第三步,你可以按个人、家庭、事业三个角度来写。举例:

个人:去全世界最想去的地方,看想看的各种书和电影,吃好吃的,跟老婆滚床单一个月……;

家庭:花一年的时间陪父母孩子;

事业:做一个更专业的产品经理,自己设计一个产品,并组个小团队把产品做出来;

个人:去全世界最想去的地方,看想看的各种书和电影,吃好吃的,跟老婆滚床单一个月……;

家庭:花一年的时间陪父母孩子;

事业:做一个更专业的产品经理,自己设计一个产品,并组个小团队把产品做出来;

请注意,一定要写那些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,而不要写零碎时间做的事情。因为大块时间要定出来,而碎片时间无需规划,手机和遥控器会规划你。这就好比去吃自助,先想着拿刺身和牛排,然后才会去想那些汤汤水水。

第四步,把这个计划细化到季度,每个季度定一个小关卡,列出一个表格:

第五步,实施吧。

如果你每天都想,自己只剩10年了,你就会动力十足。

此时有的人会说,为啥不弄多点,弄20年、30年?

关于20年、30年版本,我也弄过。但是我发现,大家的反馈就变成了“不知道”。我们无法想象太长久的规划。

最终定下10年这个数字是最好的,刚好从一位数进位到两位数。等这10年过完,再次问自己这个问题,这样你的每个十年都过得没有遗憾。

重复一遍问题: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十年,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有遗憾了?”

“如果你的阳寿只有十年,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有遗憾了?”

总结一下,想知道你这辈子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,就好好回答这三个问题:

1. 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,比如5000元。换句话说,清洁工跟阿里总裁的收入是一样的,其他的福利待遇也一样。那么你会做什么?

2. 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?不希望TA做什么?

3. 如果你的阳寿只有十年,十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,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?

试试看,用一晚上的时间,找到你的“人生使命”。

文 | 马华兴,新精英资深生涯咨询师,橙子学院导师。出版畅销书《老马的职业“鬼”话》《现在的泪,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》

橙子想说

通往幸福的道路

需要3个条件:

知道自己的内心需求

知道自己的天赋

并在内心需求和天赋之间搭一座桥

而你就在这座桥上奔跑

坚持不懈

试着回答文末那三个问题

想想你的“人生使命”是什么

在评论区告诉橙子吧~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现在有什么哪些直播可以开放一点的平台
365beat怎么下载苹果

现在有什么哪些直播可以开放一点的平台

📅 08-04 👁️ 6538
华为 G629
Microsoft 365安卓

华为 G629

📅 07-17 👁️ 7967